善小公益基金会

  • 网站首页
  • 关于善小
  • 善小项目
  • 善道书院
  • 信息公开
  • 善小合作
首页 > 中华孝道 > 孝道文化漫谈“百善孝为先”
善道书院
南师解经
教学视频

善道书院

孝道文化漫谈“百善孝为先”

发布人:    
分享到:

一、何为孝道

1 孝之渊源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2 孝之经典

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深入民心。

3 孝义之解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孔子家语·六本》有记:曾子犯了小过,斩断了他父亲曾皙以吴国觅来的瓜种,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问父亲:“刚才我犯了过错,您老教训我,没累着您吧?”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知道后批评说:“一点小事,曾皙不该暴怒杖罚,而曾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万一为父打死,死得没有道理,人们就会指责曾皙的不义,这是大不孝!”这显然是对“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不攻之击。可见,若把孝仅当成子女对父母百依百顺也是对真正的孝道文化的曲解。

孔子关于孝还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作到了这些也是孝。

二、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

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幼敬长、下尊上、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

三、弘扬孝道的必要性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倡导。孝道文化的内涵,在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熔铸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及传统文化之中,以致于对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文明”。

四、新时代下的孝道文化

从现代化时代的角度来讲,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图文 | 源自网络

  •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 扫码关注

    善道书院

  • 扫码关注

    官方微博

  •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中远海运慈善基金会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联系方式

地 址: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411-6号4楼

邮 编:200433

联系电话:021—65379779

Email:service@shanxiao.org.cn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11204号-2 ©善小公益基金会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301001002010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