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小公益基金会

  • 网站首页
  • 关于善小
  • 善小项目
  • 善道书院
  • 信息公开
  • 善小合作
首页 > 中华孝道 > 朱德之孝 大爱至深
善道书院
南师解经
教学视频

善道书院

朱德之孝 大爱至深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03-10 17:51:15
分享到:

01

孝 · 因爱而生

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心中也会有爱

母亲的爱,平凡而又伟大。朱德的母亲一手把8个孩子养大成人,又有繁重的家务和农活要干。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写道:“母亲性情温和、宽容大度,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也不同任何人争吵。”母亲特别擅长讲故事,朱德和哥哥们经常围坐在母亲身旁,她一边纺线一边讲故事,如果孩子们感到困乏了,母亲就会先把他们一个一个抱回屋里睡觉,再回到纺车旁继续纺线。

朱德从军后,戎马关山、驰骋沙场,长期无暇侍奉母亲。但无时不惦记着母亲,“断断续续给母亲寄去几张照片,寄去几百元钱,以此略表寸心。”1937年,四川闹灾荒,远在山西抗日前线的朱德闻讯后,十分担心年届八旬的老母的生计。然而他分身无术又囊中羞涩,只能写信给在川的旧友戴与龄,“募贰百元中币速寄家中”,以济荒年。

02

孝 · 从家出发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回忆我的母亲》中写道:“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朱德立下“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家训,以及他心系人民、艰苦朴素的公仆情怀,都深受母亲的影响。朱德之孙朱和平少将曾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爷爷奶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我从亲人的视角,体会最深的是他们留下的朴素的家风。”


03

孝 · 家风传承

源于先辈,传于后代

言传身教,与时俱进 

朱德深感母亲的温和与宽容,也学习母亲的勤劳与俭朴,母亲给予他知识、经验,乃至前进的勇气与意志,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家风、家训,已然烙印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上。在朱和平少将的记忆里,朱德对子孙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曾反复强调:“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了,衣服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了,不然就不好到工农中去了。”仪陇县朱德旧居中挂着一幅楹联:“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04

孝 · 大爱至深

小家连起大家

小爱汇成大爱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过世。噩耗传来,朱德五内俱焚,他一个月不刮胡子以表孝忱,又以血泪凝成悼文――《回忆我的母亲》。在这篇质朴无华却字字情深的悼文中,朱德回忆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坚定地表示:要以“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子欲养而亲不待”,朱德化悲痛为力量,为人民幸福倾其所有,为民族事业奉献一生。

朱和平少将回忆:“爷爷去世后,奶奶让我协助她给中央办公厅写了一封信,按照爷爷的嘱咐,将他的2万多元存款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古语有云:“小孝孝其身,大孝孝其心,至孝孝其志。”朱德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通过小家传向万家。至孝之爱,宽广且深。


参考文献: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朱德。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朱德家风:以德树人,勤俭持家》,作者:朱和平。2016年7月刊登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

  • 扫码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 扫码关注

    善道书院

  • 扫码关注

    官方微博

  • 扫码关注

    官方抖音号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中远海运慈善基金会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联系方式

地 址: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411-6号4楼

邮 编:200433

联系电话:021—65379779

Email:service@shanxiao.org.cn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11204号-2 ©善小公益基金会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301001002010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