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是每个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一把量尺;
规矩,是为人处世时的分寸感;
规矩,是自然法则,是社会习俗,也是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韩非子·解老》有云:“万物莫不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方能守住底线,走得长远。
规矩,是一种分寸
弘一法师曾言:“凡事过则损,需把握分寸,才不露而性缓,方为大才;智不溢而气和,此乃大智。”规矩,是一种分寸,教我们懂得说话得体,做事留有余地。让人感到亲切而不失尊重,自在但不觉疏远,懂得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到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达到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境界。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更能口若悬河,然而我们并不承认他们会说话”,《增广贤文》也提到:“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古人说:“覆水难收”,讲过的话往往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
再来说说行有所止,中国有句俗语细细品来,甚是有意思,叫:“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刚做出来一道鱼闻起来很香,但如果放上几天可就臭了;到别人家做客,刚开始人家很欢喜,住的日子久了,就会惹人厌。这就告诉我们,凡事不能过头,要三思而后行,把握好“度”。
因此,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我们做事都不可太过随心所欲,一定要放眼大局、考虑长远之计,而不是局限于一时的情绪、一时的利益,莫为追名逐利而失去本心。
规矩,是一种人品
严遵在《道德指归论》指出,做人要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心像规和矩般有原则,志向如尺和衡般方正,如此内心便会平静如水,志向就会像拉直的绳一样毫不偏曲。
规矩,是一种人品,三国时期,曹操为行军划定红线:不能骚扰民居、不能让战马踏入良田,违者死罪处斩。
有一次他带兵出征,战马受了惊吓,踏坏了一片麦苗。他让执法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拒绝,他立刻拔出剑准备自裁,后被众人劝住,最后他割发代首。守规矩,让曹操赢得了民心,也让士兵心服口服。
不守规矩者,时常会害人害己,比如酒驾、闯红灯,可能会酿成一场交通事故,甚至可能造成死亡的悲剧。
“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我们漠视平时犯下的小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越过红线,日积月累,就会离道德底线越来越远,最后走上不归之路。
规矩,是一种底线
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曾说:“生活是一个庞伟的竞技场,大家尽可以在那里进行夺取胜利的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
规矩,是一种底线。毫无底线、毫无原则者,即便是拥有再多,也注定是失败者;相反地,那些始终牢守底线的人,即便经济上一穷二白,在精神上依然令人钦佩,富可敌国。
当我们面对市场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诱惑,规矩,是支撑我们砥砺前行的铜墙铁壁,是让我们牢牢坚守的原则。
我们要对规矩常怀敬畏之心,如此行为上才会有所约束,时刻提醒自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常把规矩二字放在心尖上,如此,家园才会长青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