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
我们总是在考虑自己并未得到的东西,却往往忽略已经拥有的,不知足者最苦恼。著名作家刘墉写道:“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之地的人想:我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个边座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一个单独包厢就好了。”世间上的人们,大多如乘客一样。
王毛仲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心腹,他本是玄宗身边的一个奴才,因为扶助登基的功劳,玄宗对他极为倚重,每次设宴时,都让他与诸王一起坐在最前排。俩人名为君臣,实际就像兄弟,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
王毛仲原先的官职不低,还被进封霍国公。不仅如此,他的儿子生下来就被封为五品官。但在索兵部尚书之职没有得到首肯时,他“怏怏形于辞色”让玄宗不满。恰逢宦官高力士参劾王毛仲一本,更使玄宗“惊惧”起来。
开元十八年年底,王毛仲之子过“三日”,玄宗赐了丰厚的金帛、酒馔等物,且授他刚出生的儿子五品官。他竟然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很不高兴地说:"此儿岂不堪作三品耶?"玄宗听闻大怒,后为消除后顾之忧,下诏贬其瀼州别驾,随后在就任的路上他便死于非命。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追逐名利没有止境,会带来灾祸和不幸。王毛仲命运的悲哀,就在于不知足啊。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缚,贫穷不尝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刘禹锡常乐的人生。他虽身居陋室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惬意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诚然,知足常乐不是不思进取、停滞不前,而是不用受拘于任何枷锁、斗争,不过分的追求名利,是一种平和的处世智慧。
知足常乐,更意味着我们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这个位置上获得乐趣,真正能够洒脱地做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