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装·善仁”云南泸西、砚山乡村医生德技双馨培训项目

2016年至今,善小公益基金会携手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持续开展“兵装·善仁”云南泸西、砚山乡村医生德技双馨培训项目,结合贵州省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聘请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授课,旨在为乡村医生开展“德技双馨”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帮助学员树立“善德善行,仁心仁术”的理念,传承优秀的中医文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力求做到“学养生,防未病;会实操,治小病;识别处置急、重症”。

6

总期数

392

总人数

392000

总受益人数

善心点燃希望 善行传递温暖

村医故事

培训花絮

调研及回访

对话老师

公益问答

“远行与归来”——走过群山后选择回乡守望的兰坪村医

“我听到了召唤,所以我必须回应。”

截屏2025-02-26 16.53 拷贝.jpg

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乡村医生,也是村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身兼数职,是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工作者,甚至是心理咨询师。乡村医生扎根乡土,熟悉每一户村民的健康状况。无论是头疼脑热的小病,还是慢性病的长期管理,他们都悉心对待。常常背着药箱,行走在乡间小路,不顾风雨,随叫随到。他们虽没有大医院的先进设备,却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一次次为村民解除病痛。

他们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健康力量,用自己的医术与爱心,编织起乡村医疗卫生的坚实网络,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善小公益基金会的2024年兰坪县乡村医生德技双馨培训去了解独属于他们的“远行与归来”。


从物流管理到传承“医”钵:和宗胤的医生使命

截屏2025-02-26 16.50.16.png


一到节假日,和医生和同事就会更加忙碌。虽然平时辖区常驻人口只有七百多人,但每逢节假日,辖区总人口一千五百多人的返乡大军,也带给小小的诊所不少的压力。今年,是和医生从事乡村医生这一职业的第三年。

和医生早年在天津读大学,毕业后就签约了昆明的一所物流公司,做基层工作。 

和医生世代从事村医,从太爷爷起,爷爷、父亲都一直在做村医的工作,随着父亲年岁较高,和医生毅然接过家族的衣钵,承担起了家族的使命,踏上了乡村医生的这条路。


截屏2025-02-26 17.03.35.png

截屏2025-02-26 17.03 拷贝.jpg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和医生的父亲早年也曾从事过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在担任村干部的时候,村里的老村医年纪较高,退休后,村里就暂时没有了村医这一职位,和医生的父亲作为村干部,因为家中也有当过村医的历史,因为过去帮忙,最终在帮忙中接过家族的旗帜,担任村医。而作为非医学专业的和医生,虽然参加过乡村医生的培训,但是在最初的问诊过程中,还是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和医生从未停止自学。除了向同为村医的父亲请教经验,和医生也会自己买一些医学教材来学习,还会从一些病人带来镇医院的病例和医嘱中汲取经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肺尘病是辖区内最常见的两种疾病,这两类疾病和医生更多使用西医的治疗方式,先用药再扎针。

但是对于老年人的关节常见病,和医生还是会采取中医的治疗方式,如针灸、推拿、拔罐等。但是因为能力受限,技术不到位以及中医的治疗疗程比较漫长等原因,病人更多的会选择西医的治疗方式,对中医不理解、不接受。

因此,参加此次善小公益基金会组织的培训,和医生表示感触颇多,尤其是中医这一部分。课上发的教材,也会回家后和同事再深入学习。


截屏2025-02-26 17.09.32.png

说到自学,和医生说一般会先从亲朋好友的身上试验摸索。和医生的家人很支持并理解他做这份工作,父母和妻子会更多的承担家务,妻子是全职农民,年收入不高,但加上父亲的养老金,尚可以自足。可以看出,家人和朋友都是和医生坚持这条路的重要依靠。

我们都深知乡村医生的辛苦与压力,全年无休,半夜出诊也是常态。和医生也表示最初做乡村医生的时候,也会觉得很累,但是后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熟练度的提高,慢慢习惯了,就觉得也还好。

并且,做乡村医生,还能够让他更好的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更多的陪在家人身边。不仅如此,和医生表示,以前在学校读书或者在昆明工作的时候,觉得和村里人的关系还是比较陌生和疏离的,但是做了乡村医生后,感觉自己和村民的关系更加亲密了,每位村民都变得很熟悉,并且,和医生觉得,自己在村民中的受尊重程度也因为医生这个神圣的身份变高了,这些都深深地加强了和医生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截屏2025-02-26 16.50.43.png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还得知和医生前不久腰椎受伤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医治,疼痛发病时也是草草给自己开一副药便投身到为病人服务中去了,乡村卫生所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基础的医疗服务,还有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需要和医生和他的同事去处理,和医生表示这也是他目前面临的压力。

目前,和医生表示,他还想继续多多了解中医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想多多去寻找一些适用于像他一样非医学专业的乡村医生的培训去参加,使得他能够更有经验的投身于基层医疗服务中来。

她用双脚丈量山顶:赵媛的医者仁心


截屏2025-02-26 16.50.52.png

“全能战士”赵媛医生大方爽朗的告诉我们,她已经46岁了,干练、热情是她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而今年,也是她从事乡村医生这一职业的第十四年。

从2010年起,赵医生就和另一位同事担任起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职责。在党和国家异地搬迁的政策下,辖区内还留有着近三千名村民。辖区内共有13个小组,因为地形等原因,有一些小组分布在了山上。

乡村卫生室不仅要处理村民的医疗问题,还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并且因为地形原因,各组距离较远,在做公共卫生服务的时候,时间消耗和任务压力还是会比较重。因为不会开车,平时出诊的时候,赵医生需要等专门的交通工具来接,山区道路崎岖难行,摩托车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除此之外,赵医生也更多会选择步行出诊。

截屏2025-02-26 16.51.08.png

赵医生回忆,在党和国家开展异地搬迁工作之前,她出诊过一位病人,这位病人住在真正意义的“山顶顶”上面,交通工具无法前进,她只能用双脚一点一点、一步一步走上去,并且这种山路并不是我们平时看见的康庄大道,需要爬坡的地方有很多,那一次,她整整走了四个小时。

如今,国家出台易地搬迁政策,大大降低了村医们出诊的困难,缩短了乡村人家之间的距离,住在山上的彝族等少数民族搬迁下来后,在生活上方便了很多。不过即使这样,在借助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去到附近最近的村子,也需要用2-3个多小时,如果是选择步行,时间则是要更久。

好在村里的大多数学生选择去了镇上读书,寄宿制的学制也会减轻赵医生和同事的压力。赵医生表示,现在条件好了很多,救护车大多也能去到村里的很多地方。就算是出现了重急症病患,村里人也会优先选择去镇里的医院就医,因此,以往需要晚上出诊的工作,逐渐都被分担到了镇上的医院里。

截屏2025-02-26 16.51.23.png

赵医生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家庭里,家庭里共有11口人,分别是97岁高龄的奶奶,赵医生的父母,赵医生的弟弟和弟媳,侄子侄女,以及赵医生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儿子。提到家务分担,弟弟和弟媳平时在镇里上班,周末会回来帮忙,父亲在家也会帮忙,母亲负责农活,自己的丈夫在两地做网约车司机,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都在镇里上学,寄宿在弟弟家里。

提到做村医的契机,赵医生告诉我们,最开始她在学校毕业后,先是在镇上开设了一家药店,经营的也还不错,直到2010年,村里扩招村医,赵医生的父亲认为:相比于药店,乡村医生的前景更好,所以推荐赵医生去报名参加。而这一加入,就是整整十四年。

提到卫生所接受的病人,大多数还是感冒咳嗽一类的病症,还有就是风湿等与关节相关的慢性病。在用药用医上,赵医生会更多的选择中成药和中医的治疗方式,主要还是因为中医的自检效果很好。对于感冒咳嗽这一类的流感轻症,赵医生一般会先给病人开一些清热解毒方面的中成药。而对于风湿这一类的慢性病,因为只能控制,所以会先选择开一些活血化瘀之类的中成药,然后视情况再选择是否要进行输液。因为村子里的一些男同志比较喜欢喝酒或者是有着吃菌子的习惯,对于他们来说,痛风也是多发病。一般情况下,这一类病人出现病症时大多属于急性发作,所以病人也会主动要求使用西医的治疗方式,因为这样治疗更加快速。

截屏2025-02-26 16.51.38.png


提到一次难忘的就诊经历,赵医生回忆,曾经在接待一位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年妇女时,诊疗后发现是急性咽喉炎,选择了输液治疗,但患者从来都没有进行过静脉注射,也没有过敏反应记录。尽管赵医生严格遵循守则,为她开具了无需皮试的低敏感类药物,但患者还是出现了极为特殊的不适现象。因为患者不了解输液的感受,所以有不适症状时也没有及时提出。按赵医生的原话来讲:患者以为这就是输液的正常反应。直到患者的不适情况不断加剧。万幸的是,赵医生很快就察觉到了异样,并对患者进行了及时处治,患者很快就恢复了过来。这件事是赵医生在从医十四年里所经历的给她留下最深记忆的一件事。因为这件事让赵医生感到了后怕,感受到了生命的流逝。同时,这件事也为赵医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诊疗经验。

在线下活动过程中,善小公益基金会曾带领兰坪的学员们走进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急救室,在那里的墙面上贴满了很多对于危急病症的急救处理方法。走入急救室后,学员们纷纷掏出了手机,对这些方法进行拍照。急救就是医生在与死神赛跑,通过这样的培训活动,我相信很多村医都能够了解到初步的急救方法,并在未来的某一天达成挽救生命的医者使命。

截屏2025-02-26 16.51.58.png

对于善小公益基金会的培训,赵医生表示非常感谢。她觉得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并且培训的内容也非常的实用,尤其是与“耳穴”相关的知识,操作简单易上手,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她会好好地再研究研究,并对其进一步开发。回去后,也要在当地开展学习“耳穴”的使用方法。对于当乡村医生,赵医生坚定地表示她从未后悔过,她还希望她的小儿子能够继承她的事业,能够学习医学相关的专业,尤其是中医方向。

在访谈的尾声,赵医生还满怀感慨地和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个小确幸——这竟是她首次踏上上海这片繁华的土地。多年来,她一直扎根乡村,默默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忙碌于乡间的小道与诊室之间,无暇顾及远方的风景。上海之行,于她而言,不仅是一次地域的跨越,更是对她多年坚守乡村医疗岗位的别样见证,相信这一段经历会在她心中留下独特而难忘的印记,也让我们更加敬重她为乡村健康事业奉献的初心与执着。” 

截屏2025-02-26 16.52.12.png截屏2025-02-26 16.52.12.png

截屏2025-02-26 16.52.25.png截屏2025-02-26 16.52.25.png


在2024年兰坪县乡村医生德技双馨培训步入尾声之际,我们深深领略到乡村医生这一群体的伟大与不易。他们宛如乡村田野间的守望者,默默坚守,用自己的医术与爱心为乡亲们筑起一道健康防线。而善小公益基金会则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乡村医疗这片广阔天地,培训机会使乡村医生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这一过程就像是又一场“远行与归来”的旅程。乡村医生们从熟悉的乡村出发,带着对外面世界先进医疗知识与资源的渴望远行,在善小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他们不断汲取、成长。

而最终,他们又带着满满的收获归来,将所学所获毫无保留地回馈给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为乡村医疗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夯实健康根基。他们的远行与归来,不仅是个人成长与奉献的循环,更是乡村医疗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坚实步伐,让健康的希望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永不停息地续写着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