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乡村医生赋能培训项目

在上海市民政局的支持下,2020年10月善小公益基金会联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儿童基金会、上海市民盟同舟公益基金会、上海安慈公益基金会、上海慧佳公益基金会、上海周良辅医学发展基金会、上海相宜公益基金会共同开展维西乡村医生赋能培训项目。为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的135名乡村医生进行100天的培训,实现了全县乡村医生善小培训的全覆盖,项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乡村医生具体需求设计,由上海中医药专家到当地授课,旨在促进乡村医生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

总期数

135

总人数

135000

总受益人数

善心点燃希望 善行传递温暖

村医故事

培训花絮

调研及回访

对话老师

公益问答

村医故事|那撑起绵延山间的雄伟力量——“乡村医生”

截屏2024-12-19 16.45.42.png


无论晨光熹微,还是暮色沉沉,他们穿梭在乡间的通衢大道,也踏遍蜿蜒小径,他们如点点繁星,在乡村田野上播种下千万生的希望,花开万家绚烂绽放生生不息,点亮百姓的健康之路。他们怀揣着炽诚的医者之心为村民们无私奉献排忧解难,坚守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岗位上,他们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奏响一首首爱的赞歌,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不平凡的故事。


乡村医生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一个工作,他还是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对人民他们温暖善良,对社会他们舍己为人,对国家他们绝对真诚。乡村医生不仅仅是医疗卫生的工作者,他还是健康知识的普及者,基层管理的奉献者更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但到底什么是村医,让我们走近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一同再出发,从善小公益基金会开始,在“慧财善仁”云南乡村医生德技双馨的培训下了解他们的点点滴滴。


一、从村官到村医:人生轨迹下的转折点


截屏2024-12-19 16.45.52.png


在一节节全神贯注的中医课堂上,在一张张温柔敦厚的可爱面庞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特别的存在,今年已经54岁的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大垴包村卫生室陈金正医生依然活跃在兴趣盎然的医学课堂上,学习一些基础的中医理论和中医医疗实践知识,只为更好的守护乡亲们的健康,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1999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养老和医疗的保险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政府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问题。而这一年陈金正医生还是大海乡黑箐村公所的村长和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在这一年的10月陈金正医生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改变,村里一位孕妇因一起缺乏医疗知识和落后医疗条件导致的医疗事故而难产,最终产妇和孩子都不幸离世,陈金正作为党支部书记亲眼目睹了悲剧的发生,他深刻的意识到乡村医疗水平的有限和建设完善乡村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国家政策和个人情怀的推动下,200030岁的陈金正做出了影响一生的决定“弃”官从医,他毅然辞去村党支书的职位,来到曲靖市卫生学校学医,最后回到大垴包村成为了村卫生所的一名村医。

截屏2024-12-19 16.52.19.png


通过培训过程中的相处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乡村医生的工作远比我们想的复杂,乡村医生要对常见疾病像感冒、发烧、咳嗽等进行治疗,对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定期检查等等,而这些只是村医基本工作的一种。他们不仅仅要对村民们的健康负责,还要针对疾病预防与保健开展计划免疫工作,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比如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和管理村民健康档案等诸多事务。


如此大的工作量在陈金正医生所在的大海乡大垴包村卫生所只由3名村医负责,工作繁重常常感到压力很大,而这就是当代乡村医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目前我国村医的年纪大多在40岁以上,甚至是50岁以上,陈金正医生便是“大龄”村医中的一员,“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工作有时候也是动力不足,积极性没有那么高了,现在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时候”,从我们此次参与培训的成员中也不难看出其年龄分布较高的特点。什么导致村医年龄结构的不平衡,通过调查了解“待遇薪资”是重要原因,陈金正医生说到:“之前有想过换一份工作,村医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任务重,时间紧,涉及面广,特别是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后,村医看病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待遇也非常低,总体上生活很难得到保证,想要养家糊口在城里买车买房这个是不行的,还要坚持去干农活才能保证生活,我们一般大部分的收入都来自农活,要当下这个村医有一定的毅力和动力。”


是什么让他们坚持继续做这份工作呢?“我们是在大山深处的偏远村子,对于大山里的百姓们他们需要我们,在我们工作的时候老百姓也特别尊重我们,就这一个动力就支撑我们继续走这条路。”对于村民们来说,村医更像是一位无微不至的亲人,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他们就像相互扶持的朋友一样在大山里彼此依偎,可能他们彼此的一句关切就足以温暖对方。


截屏2024-12-19 16.54.46.png


中医体质辨识与防治

但让他们焦虑的不只有冗杂的任务,还有作为村医的责任与职守,遇到常见疾病以外的问题时乡村医生会迅速联系上级医疗机构及时转诊,有限的卫生室医疗水平和自身医学知识也让陈金正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感到挫败感和无力感,他渴望加强学习弄懂更多的相关知识。目前我国村医的学历还是以中专和大专为主,他们只掌握西医相较基本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大多只能提供常见疾病诊断和基本治疗方法,这导致村医的可选择治疗范围十分有限,乡村医生发展之路道阻且长,在培训过程中陈金正医生对《中医体质辨识与防治》这一门课印象深刻,对于陈金正医生来说中医平时接触得很少,面对新的医疗知识他感到很新鲜很想学习,他说:“想把来学习的中医知识弄懂,这些天启发很大,医者仁心,平时应该行善积德,从道德方面,拿出一颗真心来对待老百姓,想将学习的养生功法交给他们。”


二、铁肩担道义:独行村医路

今年45岁的李树苍医生是来自云南曲靖市大箐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今年是他从业的第7年,作为大箐村卫生室的负责人,他一个人挑起了800多位村民的健康工作。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村庄时,李树苍已经踏上了出诊之路,全程5公里左右的路程李树苍医生用双腿丈量,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这5公里不只是一条道路,更是李树苍医生工作的地点之一,每天上班路上李树苍医生都会定期上门为老百姓量血压,测血糖,这份认真这份情怀连接起他们深刻的情谊,让这段“小块路”充满了浓浓的温情与爱意,也让健康的小篷车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鲜艳的花。

截屏2024-12-19 16.46.47.png

位于村中心的那座卫生所,虽然规模不大,但承担着无数家庭的健康与和谐,它有着无可替代的使命,是乡村基础医疗体系的坚实基石,李树苍医生在那里为一位位百姓治疗铺开幸福的阶梯。而在这里在“善小公益基金会的德技双馨培训班”李树苍医生多了一个身份,多了一份责任,作为班长,他积极投身于培训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这为期10天的培训班学习氛围日益浓厚,村医们的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李树苍医生对于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还会看一些中医基础书籍,也多次参加过中西医相关基础医疗培训,“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对中医还是比较喜欢,但是现在在我们当地开展相关中医业务知识还是比较薄弱比较缺乏,所以通过这次培训回去之后我们也要大力学习,把老师在培训期间讲过的这些东西,把它好好的运用起来,在工作之余开展起来”。


截屏2024-12-19 16.47.02.png


耳穴定位与主治

没有中医背景也是我国乡村医生的一大痛点,中医对于村医的工作大有裨益,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村医可以利用针灸缓解村民的身体酸痛;利用当地的草药资源,根据中医理论为村民调配药剂;在疾病预防方面,中医的养生观念很有价值,村医可以教导村民导引等传统养生功法锻炼调节身体机能。善小“德技双馨”培训为来自云南的乡村医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习基础中医实用技能和中医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习李树苍医生收获颇丰,李树苍医生说:“周爽老师讲的《耳穴定位与主治》给我很大的震撼,一只小小的耳朵上面,竟然隐藏了这么多穴位,它能治疗的病非常多,这也是我下一步想回家乡开展的主要方向,让我明显深刻意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截屏2024-12-19 16.47.15.png

“德技双馨”是培训的重点,我们不仅将加强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作为此次培训的目标,同时也将视角放到了“医德”上,通过学习《了凡四训》,李树苍医生对村医也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感悟。“从我个人体会来说就是,要多多做善事,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不论是乡村医生还是培训班班长,李树苍医生都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情内涵,让我们看见了乡村医生的淳朴与乡村医疗事业的希望和可能。未来的乡村医生该如何发展?李树苍医生给出了真诚的建议,也揭示了现在乡村医生的困境,“目前我最想解决村医的待遇问题,把基层待遇解决后,工作能看见希望,基层网点也就起来了,希望乡村医生能被重视起来,加大对乡村医生的投入,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才能更加完善。”


截屏2024-12-19 17.02.24.png

在善小“慧财·善仁”云南乡村医生德技双馨的培训班级中,我们近距离看见了一位位鲜活的乡村医生,了解到他们私下里的笑容与活力,也知道了他们平时工作生活的日常,他们扎根在最朴实的乡土上,见证百姓们的生老病死,他们站在医疗的时代浪潮中,守望麦田,编织希望。乡村医生的工作环境其实很艰苦,他们往往在简陋的卫生室里,医疗设备有限,人手很紧张,他们大多时候只能凭借经验和基础医疗工具进行治疗,收入待遇也是乡村医生所面临的一大困境,薄弱的工资和补贴很难维持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尽职尽责的在岗位上完成工作。

乡村医生,他们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群人,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凝结成一团团点燃希望的火焰。他们灿烂挥洒自己青春和热血,或许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没有专业的医学理论,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深深诠释着对百姓的爱和对家乡的眷恋。夕阳西下,阳光逐渐下落被连绵山川吞没,被时光拉长的是他们背着药箱,踏上乡村大地倒映的影。


采访 / 撰稿 | 冯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