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建·善仁”新疆民丰、云南剑川项目

善小公益基金会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携手新疆民丰卫健委、云南省卫健委连续4年开展:“中电建·善仁”新疆民丰医卫人员专业技术培训、送医上门、巡医项目和云南剑川乡村医生德技双馨培训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新疆民丰县、云南剑川县临床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知识,提升当地整体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10

总期数

1010

总人数

1010000

总受益人数

善心点燃希望 善行传递温暖

村医故事

培训花絮

调研及回访

对话老师

公益问答

“白手起家”VS“继承家业”:不一样的起点,同样的医道传承

在我国,乡村医生可能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曝光度的高低总是伴随着某些特别时刻的来临与过去,比如在“最美乡村医生的评选”类似的评奖评优时刻,乡村医生群体被拉入了媒体的聚光灯下,似乎一下子所有人的焦点都向着这一群体聚焦。但是随着这些特定时刻悄然而逝,回首“乡村医生”群体,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乡村医生“德技双馨”培训项目,走进德宏州盈江县的段盛龙医生和王家耀医生。两种不同的从医选择,在不断治愈他人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乡村医生的理解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但却殊途同归,最终走向了同样的医道传承。

“我还是想回到一线”

——段盛龙

在盈江县平原镇盈垦社区卫生所的办公室里,段盛龙医生正忙碌地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小城镇,段盛龙医生是一位充满敬业精神的办公室主任,负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14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在这个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将中医的智慧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IMG_6444 拷贝 2.jpg

段医生的职业生涯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那时他在太平卫生院开始了他的医疗工作。他是中医专业出身,虽然因工作的需要他逐渐转向行政管理,但那段中医学习与实践的经历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在太平镇中心卫生院的七年里,他不仅是办公室主任,也是病患的直接服务者,他曾参与了当地艾滋病和重型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工作。这些经历让他更加了解基层医疗服务的艰辛与挑战,也使他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段盛龙医生从基层卫生院的管理岗位逐步过渡到县级卫生系统的各个部门,经历了医政医管、县政府秘书等多个岗位。他在这期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也见证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艰难与进步。然而,这些经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行政管理的繁琐和复杂,往往让人难以保持对医疗工作的最初热情。尽管段盛龙医生的职业生涯已进入了行政管理的领域,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用中医的智慧服务于大众。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虽然行政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但他始终渴望重新回到一线,运用中医知识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

段盛龙医生参加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够重新拾起中医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他深知,中医的精髓在于其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细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常常会被遗忘。因此,他决心通过学习和实践,把中医的知识重新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在盈垦社区卫生所,段盛龙医生和他的团队负责管理和服务约7万常住人口。这个数量在所有基层卫生机构中相对庞大,因此他的工作压力也不容小觑。尽管拥有14名乡村医生,工作任务仍然繁重,包括公共卫生、门诊服务和行政管理等。

段盛龙医生表示,在城区的医疗服务中,虽然设施和条件较为优越,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服务人口,依然需要高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他们不仅需要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还要面对来自上级的考核和反馈,这些都考验着他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作为一名基层医疗工作者,段盛龙医生的工作并不仅限于医疗服务。他曾在处理艾滋病和重型精神病患者的工作中,体会到了基层医疗工作的艰难和复杂。这些患者及其家庭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困境,让他深感肩上的责任之重大。他通过定期随访和送药服务,努力缓解患者及其家庭的困难,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难以忘怀的部分。

对于未来,段盛龙医生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期许。他希望能够回到基层,将中医的智慧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医疗工作中,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同时,他也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社会。

“爸,我不想做村医”

——王家耀

王家耀医生生于2002年,家乡在云南省盈江县。他的父亲曾是一名村医,从小王家耀医生便经常看到父亲的问诊与医疗工作。王医生的医者情怀,正是源于对父亲职业的传承。父亲的影响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使他对医疗事业充满了热爱。但是在从事乡村医生之前回答父亲问道是否想从事相关工作时,王家耀医生的回答却是“爸,我不想做村医”。究竟是什么让王家耀医生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并成为了乡村医生队伍之中的一位“小将”呢?

王家耀医生回忆起自己的职业选择时,透露了一个略显意外的细节。他的初中毕业成绩足以进入高中,但由于填报志愿的失误,他最终选择了学习农村医学。这一“误打误撞”意外之举,却推动了王家耀医生选择走向了乡村医生的这条道路,而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王家耀医生反而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如今,王家耀医生在村卫生室担任执行主任,管理着17至18人的团队,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尽管年纪轻轻,他却已成为了团队的核心。他所面对的压力与挑战不仅来自于繁忙的工作,还包括了与同事间的协调与沟通,当然,还有经常处在“急诊火线”的压力与无奈。

在他的工作中,王家耀医生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稳重。他管理的卫生室有3000多名村民,每位医生负责约1000多人的健康服务。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他不仅需要处理各种疾病,还要协调团队内部的工作,确保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王家耀医生提到,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处理急诊急救,又要提供日常门诊服务。王医生坦言,虽然在初期的几次急诊救援经历中曾产生过自我怀疑甚至放弃走急诊的道路,但他却说“嘴上讲归讲(放弃走急诊的道路),行动上却仍然放不下”,每当自己得知有人处于危机之中,需要急救的时候,他总是会觉得心里不安稳,也认为自己有一份责任在那里,即使无法亲临现场,他也会沿着电话线进行急救指导,始终不脱离一线救援。不过,通过多次学习的历练加之与指导老师的经验传授,王医生在不断提升自己医术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了面对客观现实,理解了医学急救中存在的局限性。他的经历不仅仅是对医学技术的应用,更是对人文关怀的实践。

在采访中,他提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案例,特别是面对急救抢救时的艰难决策。在一次雷击事件中,他与同事们奋力抢救,但仍然无法挽回两位病人的生命。这种经历让他对医学的无奈与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此王家耀医生不仅关注临床工作,还积极参与健康宣讲活动。他在村里开展了多期健康讲座,为村民普及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知识。他深知,提升村民的健康意识是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来,他的工作与思考也涉及到中西医结合急救的路径探索。他对中医的兴趣,促使他在工作中尝试将中医与西医结合,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乡村医疗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对于未来,他表示工作虽然艰辛,但他依然充满热情和信心。他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不断提升乡村医疗服务的水平,让更多的村民从中受益。

这些真实发生的场景,是一个乡村医生的日常,也是每天发生在乡村中普通一天。“在这种日常与普通中,我们会一次次地看到生命的厚重与珍贵,人性的柔软和坚韧,以及流动在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善良、力量和希望。”

回到文章的标题,我们以较为戏剧性的标题定调,并非只是简单的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医生这一群体,而是想表明无论乡村医生他的出身是什么,无论他选择从事乡村医生的原因是什么,绝大部分在经历长时间的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中坚守下来的乡村医生,都将会走向坚守乡村卫生体系的医道传承中来。

我们希望记录下这些乡村医生的故事,能够给依然身在乡村医疗第一线的乡村医生给予支持。也希望借此机会获得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群体持续且长久的关注,吸引更多的公益伙伴参与到乡村医生的公益赋能项目中来,善小公益基金会也将与全社会一起致力于打造更美好的“健康中国”而努力奋斗。秉承“善小非小,德大无疆”的理念,用点滴善念与乡村医生群体为中国农村乡村卫生体系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贡献力量!

采访/排版 | 李硕

文 | 余允椿